第170期 A3 厚待民生当“问需于民”

厚待民生当“问需于民”

    杂谈

    黄观生

    为民办实事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了。但时下在一些地方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,政府决定做啥就做啥,民众就接受啥、享受啥,而很少是问计于民,不是民众需要啥,政府就做啥。为此,老百姓希望政府在为民生办实事时能够更多地源于民声、更加贴近民意,即“问需于民”。

    “问需于民”,让民众“点菜”,政府“做菜”,实现由“政府配菜”向“民点菜”,和由“政府为民做主”向“政府与民共建”两个转变,让实事项目更好贴近实际,贴近民众需求,市民的期望就是政府的工作目标,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。尚能如此,民意就被高度的“尊重”了。在“小政府大社会”的背景下,为民办事,解决民生问题真需要多走民议民定之路,真正把民生实事办成顺应民意、贴近民情、排解民忧的“民心工程”。而今天,大概也没有人会怀疑精心制定民生计划,民应该享有更多的话语权是关注民生,一切为民。要解决民生问题,真正“惠民、利民、便民”,就得以民心所向,以民心定向,让民有话语权,变“我落实什么,你接受什么”,为“你需要什么,我落实什么”。

    “问需于民”是厚待民生的真诚。民生中的一个小问题,就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大问题、大难题。政府需要做的,就是尊重民意,让民体会到“民的事民作主”,用最大的真诚拆除那些门槛,消除民的焦虑,让期望与回馈对接,让实惠与满意画上等号。否则,政府在自己办公室里想出来的事情,不仅不可能办得实办的好,而且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反感。民没有说事议事的权力,只有听从的份,是很难办好事的。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。什么时候实现“民的事民作主”,政府变成“服务型政府”,一个个有关阳光民生的问题都解决了,分享到改革的成果,民的归属感、认同感就有了。这不仅有利于和谐与公共精神的构建,也提升民众爱国爱社会的热情。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,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。给民众更多的话语权,为民办好事,就拥有了民心,社会才会在和谐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