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热线:0898-62235962 手机触摸版 搜索
站内

小椰壳成就大舞台

来源:海南日报   时间:2018-06-11 11:11

    从下岗工人到椰雕工艺创业者,符冬波变废为宝,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——

    小椰壳成就大舞台

 

    图为符冬波正在加工椰子壳。本报记者 李佳飞 通讯员 杨师忠 摄

 

    ■本报记者 李佳飞 特约记者 卓琳植

    椰子水喝完了,壳还能做什么?这个问题,符冬波想了近10年。

    传统的椰雕工艺品,不能让他满足。人称“椰壳疯子”的符冬波坚信:一定有更具实用价值的椰雕制品值得推广。为此,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、精力和几乎所有的积蓄,潜心研究。

    最终,从一名农机修造厂的下岗工人,到年营收300多万元的创业者,他不仅成功研发出了具有天然、环保特点的椰壳厨具等日常用品,而且他不忘回报社会,招收40余名残疾人、下岗工人就业,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

    去年底,“小椰壳”系列产品获“中国品牌旅游商品”称号;此后,“小椰壳厨具开发”项目又从全国340多个创业项目大赛脱颖而出,在央视《创业英雄汇》栏目精彩亮相,引起各地经销商注意。

    今年以来,不仅有来自北京、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的订单,还有韩国、荷兰等国家的经销商联系符冬波,希望共同研制环保椰壳厨具。

    潜心钻研

    一把椰勺42道工序

    “吱……”5月30日,在万宁市大茂镇小椰壳厨具生产车间里,数十名工人围坐在机器旁,认真地将手中的椰子壳进行切割、打磨、抛光、拼接等处理。

    “别看这小小一把勺子,前后要经过42道工序!”随手拿起两把制作精美的椰壳饭勺,轻轻一敲,便发出清脆的响声,符冬波高兴地说,椰子壳是一种特殊的材质,坚硬,结实,与金属、塑料等材料相比,还具有纯天然、环保、可再生等优点。

    由于椰壳有其天然的造型,形态各异,因此制作过程仍对手工有较高的依赖性。切割、打磨、抛光、拼接、涂漆……从原始椰壳到一把椰勺,每一个环节,他都精益求精。为找到一款可食用无污染的胶水,符冬波多次往返广州、上海等地,耗费了几乎两年的时间。

    可是,为什么要研究椰子壳呢?符冬波说,他原本是万宁市农机修造厂的一名工人,2005年工厂倒闭,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,生活压力迫使他必须寻找新的出路。这时,从小对椰雕兴趣浓厚的他,就想到了做椰壳工艺品的生意。为此,他潜心钻研了近10年,如痴如迷。

    创业不忘初心

    让残疾人自强自立

    功夫不负有心人,符冬波潜心研制出的环保椰壳厨具,终于在一次全国性的博览会上引起业界轰动。汤勺、水瓢、筷子、捞勺、储物盒……他带去展览的几十套椰壳厨具,被各地经销商一抢而空。“我打磨给女儿用的一把勺子,都被人买走了!”如今回想起来,他对当时的细节仍记忆犹新。

    2014年6月,符冬波的椰壳厨具厂正式投产,他计划招收培训一批工人以提高产能。然而,苦尽甘来的日子刚开始,他首先想到的是更需要帮助的下岗工人和残疾人。

    “培训残疾人比正常人要付出更多的精力、时间及物力,但他们更需要这份工作,也很珍惜,在厂里工作非常认真负责。”符冬波说,因为他自己也有过下岗和困顿的经历,所以深深理解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重要意义。所以,小椰壳厨具厂第一批招收的近百名工人中,有不少是下岗工人,其中残疾人20多名。

    今年37岁的符永川,是第一批老员工之一,他的右腿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,曾经只能依靠父母生活,如今,因为熟悉每件产品加工的每道工序,已经升格为车间厂长,平均月工资4000多元,不仅养活了自己,还能挣钱养家,这让他无比自豪。

    看着残疾人员工认真努力工作的样子,符冬波有点动情。他说,无论企业将来如何发展,他创业的初心不变,“要将海南最常见的椰子壳变废为宝,要解决更多残疾人和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,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。”

    符冬波说,今年以来,各地的订单纷纷而至,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鼓励,但是由于目前产能有限,一年只能生产厨具30万件左右,为此,他不得不推掉了一些订单。“还有一些想要来考察谈合作的国外企业,目前都已推迟到下半年接待,眼下,厂子规模准备进一步扩大,工人生活、就业环境也会进一步改善。”

    (本报万城6月5日电)

 

版权声明:
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!我们的邮箱是wfwnw111@163.com,诚挚感谢。

网站备案编号为:琼ICP备16002419-1号 版权所有@万福万宁网  举报电话:0898-62235962 举报邮箱:wfwnw111@163.com

中共万宁市委宣传部主办 万宁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  琼公网安备 469006020000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