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热线:0898-62235962 手机触摸版 搜索
站内

当扶贫干部遇上了“犟脾气” ——万宁和乐镇勤赛村采访见闻录

来源:万宁发布厅   作者:程明明    时间:2017-06-27 09:11

    夫妻俩带着两个智障儿子、极少与邻里往来、固执己见、住在砖瓦碎片堆积的露天房屋中、仍然使用煤油灯照明、身份证前不久才刚刚补办……这里所罗列的每一条都揪着扶贫干部的心。而这种“隐居世外”“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”的生活,这正是万宁和乐镇勤赛村贫困户朱祝深一家的真实生活写照。

    令人难忘的贫困人家

    勤赛村是和乐镇较为偏远的一个行政村,全村1439人240户,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打工,2017年扶贫任务11户。“土地太贫瘠,种水稻成本都收不回,很多村民宁愿让它荒着。”“出去打工一般也是做建筑工。”,年轻的扶贫专干杨大文对“全村收入都不算高”对该村的描述,在记者走进村里看到一排排低矮的房屋后得到了证实。

    “朱祝深是这11户贫困户中情况最为特殊的,夫妻俩带着两个残障的儿子。”在和乐镇驻村扶贫干部、镇人武部长李勇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朱祝深的家中。由碎砖瓦片混合搭建的几间瓦房首先映入记者的眼帘,正对着大门的一栋房子屋顶已经缺失了一大块,院子右侧是破败的牛棚,左侧是更为低矮的几间瓦房。

    “以前院子里全都是牛粪,现在干净很多了。”随行的村干部边介绍边把记者往左侧几间瓦房里引,说这里是他们一家四口人生活起居的地方。因为过于低矮记者低着头才能勉强走进去,大白天走进去却是一团漆黑,适应了许久记者才看清门前的一个小盆里放着一些切成小块的木瓜。

    熟悉情况的李勇建议用手机照明,在微弱的手机光照下记者才看清正门前是灶台,上面放着零零散散的锅碗,周围墙壁被一层厚厚的黑色灶灰给覆盖着,在离灶台几步之遥的地方放着几块架高的木板,木板上仅有一张草席,朱祝深其中一个儿子每晚睡在此处。灶台的另一侧放了两张床,分别是朱祝深和其妻子的床,可能是房屋下雨漏水,床上方用木棍斜斜地支起了一块帆布,床畔一张桌子上除了一些杂物就是几只打火机和一盏煤油灯,而这盏煤油灯也正是这个家庭几十年来唯一的照明工具。

    朱祝深家的一角 程明明摄

    走访过太多贫困户家庭,但是像朱祝深这种情况的贫困户记者还是第一次见到,站在院子里,看着倾斜、随时可能倒塌的院落,想着已经是四级危房的这里仍然住着四个人,“这个家庭生活何以至此?”

    贫穷让他变得极度自尊

    朱祝深今年79岁,老伴儿65岁,两个智障的儿子分别是家里的大儿子、三儿子,一个48岁,一个44岁,至今未婚。

    “他们的智力相当于几岁的孩子,和人简单的沟通都做不到,只能放放牛。”扶贫专干杨大文介绍说,朱祝深家里还有两亩水稻田,养着六头牛,几只鸭子,这已经是他们的全部财产了。

    按理说养了这几头牛日子应该不至于过成这样?杨大文苦不堪言:“你有所不知,他们一家只养牛,从来不卖牛啊。”

    朱祝深养牛而他这脾气也和牛有得一比。整天去放的六头牛他一头也不卖,依他所言,卖牛的钱花了再买小牛仔养,情况也还是这样。他怕是永远算不清生活这笔账,钢铁般守护着他的几头牛,任谁劝也不听。这就是他的固执所在,然而生活中朱祝深的固执还不止如此。

    朱祝深二儿子已经结婚生子,前几年依靠政府帮扶的1.5万元,建了三间小小的平房,条件稍微好一些,让他搬去住,他宁死不去。“我走了,我养的牛怎么办?”“我住不习惯,还是在这里好。”……他认准的死理谁也说不动。

    镇、村干部看他家里情况确实困难,就用150元钱买下他养的一只鸭,他硬是不肯收多出的50块钱,说什么也要还回去。想要帮助他的人也只能无奈地叹气。

    如此的事情不胜枚举,不接受帮助,也不觉得自己过得辛苦,朱祝深不想改变现状,也不知如何改变现状,一家人与邻里基本也不打交道,慢慢成了村里的“隐士”,几乎与世隔绝。

    门前的一颗木瓜树、地里种植一点青菜、放牛的时候抓几只小鱼……这些年朱祝深夫妇和两个儿子就这么过着简单的生活。

    各级干部想方设法帮助他

    2012年扶贫工作一开始,镇、村领导就把他家列为帮扶对象,“他的房子改造是不可能了,只能重建,当时政府扶持力度还没这么大,扶持资金不够重新建房。”勤赛村支部书记部蔡选权说,并且朱祝深固执地以“住着方便”为由不肯建房,镇、村干部轮流做工作也没用。

    一遇到刮风下雨,镇、村干部比朱祝深还要着急,大家很早就来到他家将他们四口接到村委会守着。

    现在家里还没有通电,其生活的不便实在让人难以想象。镇领导联系相关部门准备为其拉设电线,工作人员考虑到房屋实在破败,通电后危险系数太高,又不得不放弃。

    “上个月我们发现朱祝深两个儿子连身份证都没有,公安局那边对其户口也早已注销,镇村工作人员又带着他们前往派出所上了户口。”蔡选权说着将一本崭新的户口本递给了记者瞧。

    过年过节,驻点帮扶单位以及镇、村领导都会前来慰问,送上慰问金和一些生活必需品。

    目前,朱祝深夫妇两人每月可领取到290元的基础养老金,朱祝深的一个儿子符合农村低保条件,每个月可以领到148元钱,从2016年6月份开始,政府为其全家四口每人每年缴纳150元的医保。

    “吃穿他们基本不愁,也不存在小孩上学难等教育问题,基本的医疗问题我们已经解决,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他们的住房。”李勇如是说,然而住房这个问题是最难做的工作。“今天答应建房,明天就反悔,说好了搬出危房,转头就又变卦了。”

    “危房随时都可能倒塌,危及一家人的生命。”,为了劝说他改变主意,李勇等相关扶贫干部整天往朱祝深家里跑,白天他去放牛找不到人就晚上摸黑去做他的思想工作。去的次数多了,以前不懂普通话的朱祝深现在也能听懂几句普通话了。

    扶贫干部在做朱祝深思想工作 程明明摄

    政府打算先将朱祝深一家搬至其二儿子家的三间小平房中,为防止他再搬回原来的危房中,计划将危房拆除,在不远处的一块地上为其建设一处80平方米的房子,在镇村干部的“死磨硬泡”下朱祝深终于松口,答应在本周五(5月23日)搬出危房。

    记者5月19日在勤赛村采访时发现,朱祝深一家将要搬进的三间小平房电线已经铺设好,计划建新房的地方已经在测量土地,新房建设也将于近期开工。

    “这周五一定要搬了,等你搬过去床是新的,政府再帮你买几床新被子,那里有电,我们再帮你买台电视机,到时候你就可以看电视了……”李勇见到朱祝深依然不厌其烦地同他聊天,问他还有什么需求。

    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,扶贫不能让一名困难群众掉队,当扶贫干部遇上了“犟脾气”,唯有真情真心真意的做足思想工作,既要真心帮扶,又要不伤其自尊,正是摆在很多帮扶干部面前的难题。

网站备案编号为:琼ICP备16002419-1号 版权所有@万福万宁网  举报电话:0898-62235962 举报邮箱:wfwnw111@163.com

中共万宁市委宣传部主办 万宁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  琼公网安备 46900602000001号